製圖:王聘網絡觀察員 記者 肖文娟
  2014年,最後一批90後初中畢業,最早一波90後已邁入職場。14-24歲,人生中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階段,和80後們在父輩審視中被貼上一個個標簽不同,90後這代人更加願意自己定義自己。
  你們真的瞭解90後嗎?
  教師節前後,有條來自高校的新聞一直占據著小編的屏幕:南昌大學推“自主保潔”政策遭學生聯名抵制,校長本意是覺得現在的孩子們沒吃過苦,想讓他們鍛煉鍛煉,卻不成想迅速成為輿論熱點。
  古語的確有雲“一屋不掃,何以掃天下”,但“吃苦”這件事情,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,其實有著非常不同的內涵。沒有洗過廁所、掃過樓道,不等於沒有吃過苦,校長們可曾試著瞭解當今大學校園裡的90後孩子們,是怎麼定義“吃苦”這個詞的?
  中國高校一直在問:高中畢業生們怎樣適應大學生活?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是不是該換個思維:大學應該如何適應學生?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。社會人群中變化最大的是青年,90後是現在大學校園的生力軍,也是教育者們面對的“新新人類”。瞭解90後,不是把幾個潮詞引入畢業演講那麼輕鬆,也不是做幾次心理輔導那麼簡單。
  你知道90後的世界觀嗎?知道90後的消費觀嗎?知道90後獲取知識的方式嗎?
  從多份針對90後的數據報告中,80後的小編髮現了一個“新奇”世界,與以往所以為的迥然不同。也許,就如同本期報道的標題所言,這是一個被大人們誤解或誤讀了的年輕人群。而今,他們也已開始跨入成年人的世界,父母師長們如何適應他們的變化,也該是“教育事業”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  學習與成長,絕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功課。
  @新聞對話
  另類?
  我們只是正青春
  小曾,1995年生,長沙人,在天津讀大學。我們的對話,在他最喜歡的聊天軟件QQ上進行。不同的是,80後的小編用的是PC版QQ,95後的小曾用的是手機版QQ。
  @新聞:知道南昌大學“自主保潔”事件嗎?
  @小曾:不知道……平時不怎麼看新聞。
  @新聞:假如你們學校出個政策,要學生自己來做保潔員……
  @小曾:這樣不會讓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失業麽……我只會願意打掃自己的寢室。
  @新聞:平時用什麼設備上網的時間最多?
  @小曾:手機。大約能占到70%的比例。
  @新聞:上網主要幹些什麼?
  @小曾:聊天、看美劇、打游戲。聊天主要用QQ,不喜歡微信,因為界面不好看。
  @新聞:覺得90後另類嗎?
  @小曾:00後才另類吧?其實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分什麼90後80後的,90後活到現在也都是20歲左右,都是最青春最熱血的年紀。80後也經歷過這個年紀,只是外在環境不一樣,以前沒有網絡,接觸不到最新的東西。而我們一齣生就有這樣的環境,不是我們能控制的。
  @新聞:會在社交網絡上拉黑爸媽嗎?
  @小曾:會。因為他們總是“想太多”,跟朋友開玩笑的話他們也要追問到底。不希望他們瞎操心,挺累的。
  @新聞:怎麼看待“人生就是一場拼爹”?
  @小曾:我覺得是各種爹,在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拼。這也不是孩子能夠控制的事情啊!
  @新聞:相信屌絲也能逆襲嗎?
  @小曾:每個人都能靠自己的能力成功。
  數據報告里的90後
  數據來源:《2014年中國“90後”洞察報告》(百度出品)、《移動互聯網新生代力量行為調查》(騰訊出品)、《透視95後:新生代社交行為報告》(騰訊出品)、《中國90後系列研究》(人人網出品)。  (原標題:那些被“誤解”的90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10eakm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